印度尼西亚民间的传统节日

人气 3080   2012-9-18 19:51

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全国性的节日,印度尼西亚情况不同,由于岛屿分散,过去历史上又未建立过如今这样统一的国家,因此未形成全国同庆的民间传统节日,现有的民间传统节日都是只在一地甚至一村庆祝的节日,这是印度尼西亚民间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印度尼西的东爪哇北海岸渔民的捕渔期通常在7-12月,高潮为9-11月,11月后便进人尾声,为庆祝一年的收获,感谢真主的施恩,渔民们在每年的1月中旬都要在海边举行庆丰收仪式,这种仪式每年举行一次,世代相传,成为当地渔民同庆的节日,仪式由渔民邻里委员会筹办组织,集体出资,仪式前,家家户户把渔船装饰一新,插上红白国旗及各色彩旗,挂上五颜六色的彩带,所有船只都一字排开停泊在码头边,同时,渔民们还要准备两堆“饭山”及用嫩椰叶装饰起来的土特产品,仪式以年轻人表演文艺节目开始,随后人们抬着“饭山”和土特产品游行,“饭山”后跟随着身穿当地特色服装的歌舞队及鼓乐队,游行队伍行至码头集合,然后在鼓乐声中登上渔船.并将“饭山”和土特产品移至船上,接着,数十只彩船齐发,离岸驶向海上,大约在离岸200米处将“饭山”等物品推人海中,此时是仪式的高潮,船上的人开始争相抢夺“饭山”,有的年轻人干脆跳到海中去抢,刹时间船只互相碰撞,锣鼓声、欢呼喝彩声响成一片,岸上的妇女、儿童、老人及外来游客也开始争抢组委会准备的黄米饭等吉祥食品,无论海中岸上,谁抢到的食品越多,象征着谁在新的一年内运气越好,过去“饭山”都是用真米饭堆成的,而现在出于节约及环保的考虑,开始改用马粪纸代替,人们用废纸箱做成高三米左右的“饭山”,周围再用玉米、红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点缀起来,近年来,东爪哇省省长等高官常在临参加区内的这种渔民庆丰收仪式。西爪哇的井里汶地区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产糖区,每年甘蔗收获季节,这里的蔗农都要举行榨蔗仪式,以表达他们获得丰收后的喜悦和对真主的感激之情,同时祝愿下一步生产顺利安全,这种庆祝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每年何时举办,要视当年甘蔗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在庆祝仪式上,人们将新收割的甘蔗视作新郎、新娘,因此当地人将这一庆祝活动日称为甘蔗新娘节,节日前一周,蔗农们就开始为庆祝仪式作准备,小商小贩们此时都忙于出售食品、糖果、玩具及小手工艺品等,节日前一天,在长老带领下,人们先到圣墓及祖先墓地祈祷祭拜,缅怀圣人及先人的恩德,祭拜毕,蔗农及糖厂职工一起聚餐,聚餐后,人们便到经过挑选的蔗田拔甘蔗,共拔20株最好的甘蔗,其中两株为“新娘新郎”,三株为“重要来宾”,其余15株为“伴娘”,节日当天早晨点仪式便开始进行,人们在祈祷声中先将一个牛头放在榨蔗站,祈求真主保佑榨蔗平安,无生产事敌和人员伤亡,8点半,经过精心打扮的甘蔗“新娘新郎”开始乘彩车绕村落或厂区游行,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走在最前面的是当地长官、伊斯兰教长老及糖厂负责人,彩车紧随其后,接着是手持各种农具的蔗农,最后是各种传统文艺表演队伍,艺员表演的都是当地的民歌、舞蹈及拳术、武功,人人各显绝活,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游行队伍行进至糖厂广场或厂主家庭院后便举行向各个方位撒黄米的仪式,这是整个庆祝仪式的高潮,撒黄米时,人们要向真主祈祷,气氛肃穆庄重,也有的地区不举行撒黄米仪式,而代之以撒硬币或糖果,甘蔗新娘仪式的最后一环是蔗农代表将三根“蔗母”交给糖厂领导,糖厂于是便开机榨蔗。

苏门答腊东部廖内省的因德拉基里·胡卢县每年都要在关丹河上举行一次大型的龙舟比赛,时间在当年8月17日,即印度尼西亚独立日,如届时正值斋月,则推迟一个月至4月18日举行,该项活动始于20世纪初,距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其最初目的主要在于祈天求神,而今则已变成闻名廖内省甚至西苏门答腊省的民间传统盛会,参赛舟船首尾尖翘,舟头雕成龙形,因而被称为龙舟,比赛的日子被称为赛龙舟节,节前,人们先要选树造舟,因为赛舟一般长20-30米,宽1米左右,所以必须选高大的树木,从人林选树、造舟到将它运回村庄进一步加工,再进行雕琢涂彩,每一个工序都要举行相应的祈祷仪式,以求新舟魔力无边、轻盈迅捷、能在比赛中一马当先,举行比赛那天,全县三十多个行政村都派队伍参赛,参赛的龙舟上擂着彩旗,系着彩球,坠着彩穗,鲜艳夺目,每条船都有一个寄托着本村居民希翼的响亮动听的名字,如“海鹰”、“海王”等,赛程为一海里,比赛采用对赛淘汰制,即每组由两队(两舟)参赛,优胜者有权参加下一轮比赛,最后决出前三名,并分别获得母水牛、母黄牛、布匹等奖品,比赛时,指挥者和舵手身着节日盛装,分立于舟头船尾,格外醒目,整个赛事耗时一至三日不等,具体要视参赛队伍多少而定,这一赛事是当地人最重视、场面最热闹的节庆活动,它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甚至超过开斋节,赛龙舟期间,当地的生产活动全部停止,全县人不分种族、民族、信仰、年龄,人人身穿新衣,兴致勃勃地来到河边观看比赛,对当地人来说,不参与赛事、将其置之度外是极不体面甚至有失脸面的事,比赛进行时,各城镇村落一片空寂,而关丹河上则百柯争流,浆声、呐喊声、锣鼓声、对歌声响成一片,真可谓人如海,歌如潮,一派节庆气氛,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赛龙舟节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除组织赛舟外,还常常举办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劫_事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东加里曼丹的古戴县是古代王朝古戴国的发祥地,这里曾出土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该王朝时的碑文,每隔两年,这里要举办一次“艾劳”节盛会,时间都在公历月前后,一般延续五天至一周,节日期间,古戴附近各县近四十个乡的民众都来参加庆祝活动,印度尼西的人们除表演当地的民间传统舞蹈、说唱技艺外,还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及文化艺术展览,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一次大展示,“艾劳”盛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艾劳”一词在当地语里具有“欢腾”、“热烈欢迎”之意,但对当地人来说,“艾劳”盛会有特定的欢迎对象,那就是他们的始祖巴达拉·阿贡王及其妻子卡朗·莫勒奴,关于这两位始祖,当地有这样一则动人的传说:古时候当地有一对夫妇始终膝下无子无女,他们日思夜想,盼望能有一男半女陪伴身侧,一天他们正坐在马哈卡姆河边向上苍默默祈祷,期望上苍赐予他们子嗣,忽然间,天上雷鸣电闪,河上波涛翻滚,不一会儿,只见一个浪尖上浮出一面铁锣(也有的说是铜锣),细一看,铁锣由牛角顶着,而牛则由一条巨龙在水托着,夫妇俩赶忙上前捞出铁锣,定睛一看,里面有一个用黄布包着的女婴,这女婴皮肤白哲、面目俊秀,他们将她抱回家抚养,取名卡朗·莫勒奴,在她长大成人后,一位名叫巴达拉·阿贡的英武美男子取她为妻,据说那男子也是天神的后代,这两位来自天上的神仙夫妇后来成了古戴土地上的第一代君王,从此他们的后代便世世代代掌管着古戴王国的朝政,古戴人举办“艾劳”盛会,最初的宗旨是缅怀祖先,但近三十多年来它已成为向世人属采当恤楼臻亨枕的一个窗口及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项目,在节日的各类传统表演和仪式中,最隆重也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金龙”下水仪式,它通常是“艾劳”盛会的压轴戏,“金龙”的骨架用竹子扎捆而成,外面裹上黄布,黄布上再缀上鳞片,代表的是传说中他们始祖降临古戴时所乘的巨龙,举行仪式之前,人们先将两条金龙面向东方,一左一右摆放在古戴王宫(现为博物馆)门口的台阶上,由部族首领在金龙前主持祈福求安仪式,然后众人抬着金龙在鼓乐声中向马哈卡姆河进发,到达河边,金龙被抬到船上,载着金龙的船再绕圣地德比安·巴杜巡游三圈,最后,在祈祷声和欢呼声中,金龙尾部被缓缓推下水,而头则依旧留在船上,此时,人们便纷纷从河中提取“圣水”,人们相信,用这种金龙游过的圣水沐浴自身会受到上苍的保佑,给人带来好运。

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首府马辰自80年代起,每年都要在斋月举办为期不等的糕点节,马辰妇女一向擅作糕点小吃,她们能用大米粉、糯米粉、白糖、红棕糖、椰子、香蕉等普通原料,制作出近五十种形态、色泽、风味各异的于、湿糕点小吃,过去,人们一般只将自己制的糕点赠送给街坊和亲友品尝,后来渐渐开始在家门口或大街上叫卖出售,80年代初,当地政府为了向外界展示当地特色饮食文化,便开始组织举办糕点节,它名为糕点节,实际上是以展示传统风味小吃为主同时也出售水果、手工艺品等土特产品的大市场,它一般从下午开始营业,到晚上开斋前闭市,因此确切地说是一个传统的大午市,糕点节出售的糕点小吃极有特色,有些平日市场上见不到的稀有品种,只有此时才能买到,这是因为当地人有种迷信,认为有些品种的糕点具有某种神秘的魔力,不能由普通人、也不能在平常的日子里制作,这就使得有些平时在市场上难以见到的糕点成为节日上的抢手货,这也是该糕点节吸引人的特别之处,每年节日期间,不仅马辰市附近的人,连中、东加里曼丹甚至爪哇人也都慕名而来,糕点节的开幕式相当隆重,省市级政府要员及社会名流均花临赏光,省长还要亲自为其剪彩,中爪哇哲巴拉县沿海的德加沙比村每年都举办一次形式独特的节日—火把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1月的“克里温”(khwon日星期一举行,此节日始于16世纪,迄今已有400年历史,这种火把节,实际上是一场火把战,人们以此方式来表达丰收后对真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用以驱邪避灾,节日当天天一黑,德加沙比村及其附近的村民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村中的十字街口观战,参加火把战的约有四五十人,全是青壮年男子,他们个个身穿长裤,头和脸部都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火把战不分敌友,没有阵线,也无任何规定,参战者一起上场,以烧着他人而能保护自己不被烧着为荣,火把由三根千椰叶夹杂一些干蕉叶编成,每次火把节至少要准备三百多支火把,“战斗”开始后,“战场”上火光耀眼、热气腾腾,“战斗者”们不时发出喊杀声为自己壮胆助威,观众则为他们的勇敢机智拍手叫好,同时锣鼓声不梦于耳.一片喜庆气氛,待到火把烧尽,“战斗”便宣告结束,“战斗”中免不了有人被烧伤,因此村民们事先早就准备好充足的草药水,据说这种草药水由椰浆、稻干灰加黑播米水混合配制而成,对治烧伤有特效,伤面一经涂抹,数天后便能结痴痊愈,在火把节前36天,村里要宰杀一头未耕过田的牛,将牛肉分给各户,节日前一天,各户户主在村公所参加大型庆宴,晚上通宵演出皮影戏,节日当天上午,村人在村长家院后举行祈祷仪式,火把战结束后,村里接着演出皮影戏进行庆祝。

西爪哇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稻米产区,生产的稻米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每年收割完稻子,西爪哇古宁安县芝古古尔村民都要在翼达历12月22日这一天举行庆丰收节,以表达他们对真主的感激之情,这一传统节日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其筹备过程中,各家各户都积极参与,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充分体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节日这一天,全村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学校放假,庆祝仪式在村中一座古老的殿堂举行,仪式开始之前,先举行巡游,人们或顶着或挑着稻谷送往庆祝地点,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11对身着传统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其中男青年们打着彩色旗蟠和三层伞盖,女青年们双手托着装有稻穗的托盘,象征着生活充满朝气和希望,后面跟着的是头顶稻谷的已婚妇女队伍,表示母亲们在为儿女祈求幸福,走在最后面的是一群已婚男子,他们肩挑稻谷,象征父亲们担起抚养家庭、教育后代的责任,按照传统.所送稻谷数量为22公担,与庆丰收节的日子22日相同,稻谷送达后,庆祝仪式便正式开始,仪式最主要的一项活动是由男女青年一起春米,参加春米的小伙子必须穿妇女服装,表示男女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承担相同的责任,被春的稻谷为20公担,余下2公担留作种子,春过的稻米连同种子全部分发给参加仪式的村民,最后进行丰富多彩的当地传统文艺表演,如歌舞、乐器演奏等,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旅游部门的大力宣传推广,芝古古尔村的这一庆丰收节已闻名全国,届时常会有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其节目内容也更为丰富,如增加了洗温泉澡、游原始森林公园等。

  关注度: 3080   Baidu: 12   360: 12   Google: 33   其他: 1

推荐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
印尼中文站 |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
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有少量转载,如有涉及到虚假、侵权、违法等信息,请联系我们。
版权保护:本站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