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印度尼西亚的社交礼仪,有必要先说明几点,第一,印度尼西亚是个礼仪之邦,其人民一般都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十分注重社交礼貌,印度尼西亚一些地区流传的俗语说:“失子事小,失礼事大”,足见社交礼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由于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社交礼仪重视的程度也有差异。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政府和工商界人士要比普通百姓,知识分子阶层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注重社交礼节,第二,当今世界,国际交往频繁,各种文化互相影响渗透,一些西方的社交礼仪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印度尼西亚也不例外,但总的来说,印度尼西亚人在社交礼仪上仍保持着许多自己的传统,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他们会遵循西方的礼貌礼节,而在印度尼西亚人自己内部的交往中他们更多的是遵循印度尼西亚传统的社交礼仪,第三,印度尼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社交礼仪,本章将主要介绍一些印度尼西亚共同的社交礼仪,对某些民族比较突出的、不同风格的社交礼仪也稍加概述。印度尼西亚人邻里、熟人之间相遇,都会互相打招呼致意,常用的问候语是“早上好”、“下午好,、“晚安”等,在问候之外,人们也常常会问“去哪里呀犷一类无关紧要的客套话,对方无需认真回答,如是久别的亲人、朋友重逢,见面时除一般问候外,还常常用握手、拥抱、贴脸、拍打对方肩膀等动作表达见面时的喜说之情,男子对地位高和受人尊敬的妇女,往往会吻其手背,以示敬重,穆斯林之间见面时还会边做上述亲热动作边说些想念之类的话语,然后将其右手按放在自己胸口上,以表示刚才所说确是出自肺腑之言,并非虚情客套,与人首次见面时,印度尼西亚人常会主动上前握手并致坦间候,与中国人一样,握手时要用右手,用左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如不便用右手而不得不用左手与人握手时,需向对方表示歉意,请求对方谅解,如戴着手套,则需摘下手套与人握手,戴着手套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虔诚的穆斯林妇女(常戴面纱)是不与男人握乎的,因此见到戴面纱的女人,不要随便伸手与她握手,否则会使双方都感到尴尬,穆斯林之间见面,一般常用阿拉伯语相互间候,井不分性别,均以双手合十至前额向对方衷示祝福,向初识朋友致意时,除用“你好”、“早安,等间候语外,还可说些“我早就期待着见到你,、“见到你很高兴”等语,在握手问候之后便可简单作自我介绍,或由别人代作介绍。 在伊里安查亚地区,男人之间的见面礼是拥抱,如果一个男人受到浅肤色、直发的外族人的拥抱,他将感到十分荣耀,会把拥抱他的人视为亲人,在伊里安查亚的达尼族地区,对男人说“你好,用“拉克乌克”,对女人则用“纳亚克’,外族人只要对他们说上这两句话,他们就会把你视为手足兄弟,巴厘岛杜伦南人的见面礼节与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不同,他们在熟人邂逅时往往以挥舞拳头、互蹭鼻子来表达喜悦之情。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在印度尼西亚的正式社交活动中,若欲结识新朋友,一般需经他人介绍,介绍的方式不外是书信介绍、电话口头介绍和当面介绍几种,酒会、宴会等社交场合更是请人介绍、结识新朋友的好机会,不过当今社会通讯手段发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频繁且追求时效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自荐方式去结识朋友,他们会直接打电话给自己欲结识的人,相约前去拜访,在众人参加的社交场合,他们更会自已走到某人面前作自我介绍与其相识,在引见介绍朋友时,印度尼西亚人遵循的礼貌是,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社会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违反这些原则随便将某人介绍给另一人是不礼貌的,但在这三条原则中,社会地位高低这一条是最重要的,如介绍一位女士与一位比她年轻但社会地位比她高的男人相识,这时就不必遵循向女士引见男士的原则,而应将该女士引见给那位男士,在印度尼西亚社会中,除个别民族和少数情况外,,一般父权重于母权,男人地位高于妇女,虽然在正式社交场合,西方“女士优先”的原则已被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接受并采用,但在非正式社交场合,他们遵循的仍是印度尼西亚传统的礼数,如子女向父母引见自己的朋友,他们不像西方那样必先引见给母亲,而是一般先引见给父亲,但这也不是定规,也可同时引见给父母,或先母亲后父亲,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在社交场合中,印度尼西亚夫妻总是同在,在结识或引见朋友时,千万别冷落、忽略其夫人或丈夫。 印度尼西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时,一般都很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问,这是因为印度尼西亚人都信仰宗教,伊斯兰教徒要每日做五次析祷并在周五做主麻札拜,基督教徒周日要做弥撇,这些时间都是不宜去人家做客的,此外,做客还应避开休息时间,在马鲁古地区,伊斯兰教徒习怕在周五做完主麻礼拜之后去做客,而基督教徒做客一般选在周日做完弥撒之后,为不影响伊斯兰教的祈祷和休息,到穆斯林家中做客的最佳时间为每天下午6:30、7:30,当然,红事先有约或有紧急要事,也可随时造访,做客时是否带礼品,视客人与主人的关系而定,如是礼节性拜访或会见久别的朋友,做客的人一般要带礼物,礼物可轻可重,在印度尼西亚农村,人们做客时常会带些土特产或自制的食品,印度尼西亚人不喜欢客人贸然闯入家门,去别人家里做客,一般需事先相约,在没有条件事先约定拜访时间的农村,客人到访时要先敲门,或在院内、房梯旁驻足井喊“家里有人吗?”或“x、在家吗?,在得到主人回答并允许后方可进屋相见,在进入主人家之前也有一些需要往意的礼节,许多印度尼西亚人家的客厅门口或走廊内摆有衣架及瓷质或竹藤编的伞筒、帽筒,这是为客人准备的,客人在进入客厅前要把随身带的雨伞、手杖、相子及外衣等物挂在衣架上或置于伞筒、帽筒内,而不要带人客厅,在笃信伊斯兰教的亚齐地区,家家户户的房梯旁都备有一包净水,客人登上主人家房梯前要先将双脚用水洗干净,客人进人客厅后不可随便就坐,在主人未给指定座位前,需站着与主人说话,随后按主人指定的位子入座,如果不懂规矩乱坐,甚至坐在主人的位置上,会被视为无礼,这一礼节规矩在东爪哇地区尤其受到重视,在亚齐地区,主客位置分明,主人一般向门而坐,客人则背门而坐,在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人家庭,尤其是马来人、米南加保族人家中,客厅内一般能有地席,客人与主人一样在席子上耽坐,男人盘腿,女人跪坐。做客时如遇上另有客人来访,先到的客人应主动对后到的客人打招呼并致问候,否则将被视为失礼,先到的客人在与后到的客人打过招呼之后也可先告辞,做客拜访的时间应有所控制,如是初次拜访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如是老朋友久别重逢,交谈十分投契,则可适当多逗留些时间,对主人提供的茶点,客人一定要品尝,如主人执意要留客人一起进餐或留宿过夜,客人不要一再推辞,否则会令主人感到客人看不起他或对他存有戒心而不高兴,客人告辞时应向主人道“谢谢“、”麻烦你了’、“请留步仲等敬语,印度尼西亚人把有客人造访看作是一种荣幸,如果事先有约,主人在客人来到之前总要备好饮料、各种小食品及水果,即便经济拮据之家,主人也会宁肯向邻居借钱借物,也不能对客人稍有息慢,如果客人突然造访,事先无备,主人也总会想方设法备上一些食品,造访者若是贵客、和客,主人更会竭尽所能,热情招待,当客人驾到时,主人一般要出门或下房梯迎接,然后将客人请进客厅就坐,待宾主问候寒喧之后,女主人或家中佣人便会端上茶点、水果等款待客人,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有喂疾榔的习惯,往往会给客人端上装有槟榔的盘子洪客人享用,在与客人交谈时,主人要注惫调低收音机、电视机的音量,以免影响谈话,如果到了用餐时同,主人常会邀请客人一起用餐,并且常常说些“有什么吃什么’、“没什么好吃的”之类的谦辞,如果主人是穆斯林,主人不会向客人提供烈性饮料,即使是非伊斯兰教徒,主人一般也不敬酒劝酒,如果来访客人较多,主人要尽量照顾到所有客人,不可只与一部分人交淡而冷落了另一部分人,客人告辞时,主人一般要将客人送至屋门口、房梯下或客人车边,并道‘再见”或“一路平安“等语。印度尼西亚人一般较谦和,讲究温良恭检让,不喜欢傲慢、粗鲁、霸道的人,在谈吐举止方面,人们遵循的礼貌是:说话时要平静地站着或坐着说,不要边走边说,不要越过别人的头去与人交谈或仰着脖子说话;谈话要有的放矢,选择大家能接受的话题,尽最避免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说话声调要平和,速度适中,不价太快或太慢;别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插话、抢话,要当个好听众;与人交谈时眼睛要盯着对方,不要眼睛乱转看其他地方;身体各部要保持静态,不要打哈欠、指手画脚、手舞足蹈、摇腿、翘二郎腿、吞烟吐雾;态度要谦逊,不要白我吹嘘身世、财产、特长等,开头切不要用“你听着”、“想想看“等命令式词语,结尾不要用“不是吗?”、“天哪!”、“真要命了”、“哎呀”等反问或感叹词诺;要言之有物,不要泛泛空谈;要尽且选用对方能听懂的字眼,不要卖弄学问而选择艰涩难懂之词,词语要尽可能活泼松和幽歇;不要谈及对方的家世、隐私及不愉快的往事;对对方年龄最好不要主动间及;除非密友,不要向他人说出自已的秘密,更不要谈及白己的痛苦和不幸,以免引起别人的不快或怜悯之情,宁可让别人羡慕或嫉妒你,也不要让别人怜悯你;不要讲第三者的坏话或谈及自己权限以外的事;有多人在场时,不要跟亲人或某人使眼色或耳语;不要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意志强加于人,不要固执已见;如发生争论,态度要沉着冷静,但要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观点的人被视为没有脊梁骨)。 在印度尼西亚各地区,若有贵宾来访,都要举行各种迎宾仪式来迎接客人,最常见的迎宾仪式是人们载歌载舞,唱当地的迎宾曲,跳传统的迎宾舞,在巴厘岛,少女们跳“奔特”舞,在西爪哇地区,人们跳“马夹阿鲁姆”舞,在帝汶岛,少女们跳“卡丽哪”舞,在加里曼丹,则跳“基灵一基灵”舞,在加里曼丹一些地区、尼亚斯群岛和伊里安查亚剩迎宾舞蹈为传统的战斗舞,舞者全为男人,他们随着鼓点声挥舞长矛和后牌,此时的长矛和盾牌只是舞者手中的道具,象征着勇敢和力量,除以歌舞迎宾外,不同地区还以不同方式向贵宾表示祝福和敬意,在不少地方,少女们会献上篓叶、槟榔请客人品尝,以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在帝汶岛,迎宾女郎和男青年会托着盘子给客人敬上一杯当地酿制的米酒,在伊里安查亚的一些地区,迎宾司仪会引贵宾踏一下放在迎宾道上的大瓷盘,或从盘子上走过,意为祝客人平安吉祥,在北苏门答腊的巴达族地区,贵宾们一到,欢迎的人们会一边欢呼“好拉斯”(horas),一边向贵宾抛撒花瓣和米粒,“好拉斯”在巴达语里意为“平安”、“欢迎,,据说源自古埃及神话,是引导人们跨进天堂的太阳神houus名字的谐音,人们不断欢呼“好拉斯”,以表达对贵宾的祝愿,希望他在巴达人土地上逗留期间生活愉快,犹如在天堂一般,在欢呼的同时,巴达人还要向贵客献上巴达地区特有的“乌洛斯”(ulos]肩巾以表敬意。在马兽古群岛和伊里安查亚东南沿海阿斯玛特人居住地区,如贵客从水路乘船而至,当地人会为来宾举行水上欢迎仪式:马鲁古人划龙舟,阿斯玛特人表演船舞,参加划龙舟或船舞表演的均为青壮年男子,马鲁古人参加迎宾仪式的龙舟要在客人所乘之船到达前驶出港湾或码头去迎接客人,在接近客船时,龙舟分成两队“夹道”欢迎客人,此时龙舟上彩旗飘扬,鼓乐喧天,气氛热烈感人,龙舟队会一直将客船护航至停泊码头,阿斯玛特人的船舞,实际上是独木舟舞,独木舟是当地的重要交通工具,船舞迎宾方式与马鲁古人划龙舟迎宾方式基本相同,但其参加迎宾的船只相对较多,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其数目多少要视客人地位及来客多寡而定,每条独木舟上载5-8人,个个一副“盛装”打扮,上身赤裸,脸涂白色,头戴羽毛等头饰,他们边划独木舟,边朝客人呼喊和唱歌。 在东加里曼丹沿海地区,当贵客踏上码头时,当地人除载歌载舞表示欢迎外,还要为客人举行一个传统的欢迎仪式,由数名身穿传统节日服装的长者向客人扬撒染成黄色的大米粒,然后边口念祝愿之词边用叶子薰些什锦香花水淋洒客人头顶,当贵客来到官方迎客厅或下榻的宾馆时,还要举办另一种仪式,客人要从两侧摆满水罐、槟榔花穗、嫩椰叶和打开的嫩娜果的“走廊”中走过,同时前额被涂上些许嚼萎叶用的石灰,两旁数十人盘腿而坐,口中念念有词为客人祝福。在东加里曼丹内地,当地人的迎宾方式又不一样,当有贵客来到时,部族头人、长老及乡镇长官都会亲自率众迎接,除有妙龄少女围在其左右跳舞外,贵客还将受到三种特殊礼遇,首先,客人要用当地的刀一口气砍断横在大门口上的藤条,以驱除一切妖魔灾难,接着长老或头人用黄粉水涂抹客人两颊,客人则用此水涂在舞女脸上,最后一个礼仪是由男青年爬上槟榔树摘取事先挂在上面的竹筒米饭、嫩椰子等食品,贵客若有兴致,也可亲自上树去取,取下食品,宾主便开始一起进餐,席间,在场的人还可互相往脸上涂抹黄粉以助兴。 |